2010年10月25日星期一

Future destruction of Earth Thirteen patients (Figure)(未来地球十三种毁灭术(图))

未来地球十三种毁灭术(图)

 1、小行星撞击
   在太空中有数百万种物体。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在奥特云中。由于它们远离太阳,不能反射光,我们尚无法将其全部进行分类。也就是说,它们对我们而言是不可见的。由于行星间的重力作用,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可能脱离其自身轨道,并冲到太阳系内。1908年发生的通古斯大爆炸就是一个最近事例。

2、全球性疫病
 一场全球性疫病可能只需一天并可造成世界末日。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大城市。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人们都离彼此很近。这就使得我们很容易被传染上疾病。尽管由于个体差异,无论人口多少,也只有10%的人能够在疫病中幸存下来。

3、能源短缺
 石油和其他自然资源的耗尽将是人类的大灾难。如果我们勘探出其他能源,我们就可以避免这种灾难。但是如果我们无法找到新的替代能源,谁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呢?其中可能的情况之一就是,在我们耗尽燃料和资源后,人类将退回到黑暗时代或石器时代。很多人都相信这不太可能发生,但至少这是科学幻想小说的好素材。

             未来地球十三种毁灭术(图) 
 4、伽玛射线暴
 已观察到的伽马射线暴中的大部分来自于当超大恒星进入黑洞产生高速旋转时,其内核坍塌所产生的准直发射。如果在地球附近产生伽马射线暴的话,这对人类是极端毁灭性的打击。它不仅仅会使大气层从地球上剥离,还能破坏DNA,使生物体不再存在。伽马射线暴的一种致命来源是超超新星。根据假说,超超新星指一颗质量极大的恒星爆炸后,发生坍塌,从而产生能量极大、近光速的喷流,在数百光年外的太空里发出伽马射线。

 5、自旋
 若突然将地球的地轴进行重新定位,这对人类是极具毁灭性的。幸运的是,科学家已经确定了尽管在过去发生过极移现象,但每100万年,两极才以1度的速度进行偏移。

       未来地球十三种毁灭术(图) 
6、阳光
 如果太阳的能量输出突然锐增或锐减,这对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场大灾难。不幸的是,人类对太阳知之甚少,目前很难消除这种可能威胁。

7、地质事件
 一座超级火山爆发所带来的影响将是毁灭性的。最近一次的超级火山爆发事件就是约在公元前69.5万年前,印尼Toba火山大爆发,导致人口锐减。像黄石火山这样的超级火山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未来地球十三种毁灭术(图) 
 8、消失
可能在所有灾难中,最可怕的就是人类某天永远消失在宇宙中。物理学家已对物理宇宙进行研究,并发现有多种迷人物质与此有关。比如说,被科学家称为“虚粒子”的粒子就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也可以再次消失。假如整个宇宙是由某种虚粒子组成,那么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一种相似理论就认为在统治宇宙的物理常数里就有一种突变。我们目前所观察到的物理常数可以决定重力大小和核力强弱,这些可能都是由一种真空亚稳态事件所创造产生的。想象一下,我们的宇宙现在是一个球体,它只能在某种高度上生存。现在这个球体滚下山,突然遭到撞击,以一个偏角停在了中间。尽管宇宙(球体)现在看起来是在一个很稳定的位置,但事实上,它是不稳定的。只要再一次撞击它,它就能滚下山,滚到我们宇宙能够生存的高度以下。那么宇宙就可能被毁灭,一些新的物理定律可能会出现。但我们却不知道是什么撞击了宇宙。

 9、黑洞
 众所周知,黑洞是一些恒星在变大后,在其重量下开始坍塌,其物质都向“中心”坠落,直至形成黑洞。在这个黑洞中,什么东西也逃不出来,甚至是光。如果黑洞经过地球,那么所有人都“玩完了”。

             未来地球十三种毁灭术(图) 
 10.战争
 有很大的可能性,人类在未来会自行结束一切。如果人类想要全部生存下来的话,就要学会融洽相处。核武器、洲际导弹、无人驾驶武器和其他最新科技都大大改革了战争方式。但问题是,这只是为我们吊死自己提供了更多的绳子而已。

11.灰雾
 这是另外一个假想的涉及分子纳米技术的世界终结情节。在这种情况下,失去控制的机器人不断进行自我复制,这些“生态变种”会不断蚕食环境。
  灰雾通常出现在科幻小说或者流行的大众文章里。最糟糕的可能情形是,使用了纳米技术后,这些灰雾进入宇宙,破坏银河系。这些“雾”意味着大批不断进行自我复制的毫微级计算机,它们既可能来自于精密设备,也可能来自于自我复制机器自身出现的故障。幸运的是,也有很多很好的论据在说明为什么灰雾可能不具备威胁性。

 12、大型强子对撞机
尽管已经有很多人对启用大型强子对撞机表示了担忧,但由于在我们的大气层上方每天都发生强子对撞,因此大型强子对撞机不太可能导致世界末日。强子对撞产生的能量目前看来还不能产生危险。

 13.外星人
  最后一种情形经常发生在好莱坞电影和科幻电影中。这就是外星人。
(作者;囚笼里的千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