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6日星期五

大学生怎会变成“乞丐”?

《搭错车》原是台湾一部很悲情的电影,讲述了一个辛酸的故事,结局让人很唏嘘。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搭错车”的情况很多,让我们面临抉择,关键是你怎么去面对。
  在南昌,一位中国政法大学的毕业生由于买错了车票,居然无法回家,在街头沦为乞丐,这有一点匪夷所思吧?不是小说,这是真实事件,让人不知怎么说的真实事件。
  据江南都市报报道,12日10时许,南京筷子巷派出所接到报警,在站前西路与前进路交界处,一名乞丐躺在人行道上奄奄一息了。民警赶到现场后,立即将男子送往医院治疗。在上警车的时候,民警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地方。虽然男子身上很脏,但是擦去污垢之处的皮肤很白皙,不像长期流浪的乞丐……。这确实不是“长期”流浪的乞丐,是“短期”流浪的乞丐。
  他是谁?
  该报道写到:男子名叫黄某,福建人,性格一直很内向。今年6月份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黄某希望回福建找一份工作,结果因为出来得匆忙,手机忘了带,而且不小心买了前往南昌的火车票。来到南昌后,只剩几十元钱了。为了生存下来,到处找工作,但因为无法与人正面沟通,没找到工作。没有生活来源的黄某就在南昌流浪,因为天气炎热和食用了霉变食物,黄某倒在了站前西路与前进路交界处的人行道上,幸好路人发现报警。
  看完报道,我有一点茫茫然了。在我的常识理解中,乞丐大多是生活贫困或有这样那样的残疾,靠乞讨为生的自由,这怎么和这位“皮肤很白皙”的名牌大学生联系在一起,问题是这位大学生“乞丐”就这样练成了。
  大学生“乞丐”不该这样练成。
“性格决定命运”。从报道看,这位大学生的“性格一直很内向”导致他交流障碍。但我们反过来想,他可是受过几年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啊?在大学校园,他是怎么读书、生活的?我们都说校园是教书育人的,从这位大学生仅仅是“搭错车”就沦为乞丐的经历来看,除了个体差异外,我们的大学校园其实离“教书育人”很远,书倒是教了,但是“育人”呢?该怎样育人?
  这位可能只知道“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大学生,怎么就不知道“行程可能搭错车”的情况呢?遇到问题,手脚无措,显然大学生也是受到的“纯洁”教育,这个社会被描绘得很美好,就是一个“乌托邦”,却不是这个社会很复杂、很势利、很冷漠,这都是事实存在,谁都绕不开的问题。其实,搭错车很正常,就像我们的人士长期选错方向一样,关键是你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克服眼前的问题。而这样“乞丐”大学生表现出的素质,完全不是大家心中一名大学生应该有的素质。
  “性格内向”的黄某一定智力正常,不然也考不起中国政法大学这样的学府,但他的行动和思维能力还停留在孩童时代,“搭错车”到南昌,不是还有几十元钱吗?手机忘带,家里的电话号码应该记得住吧?打过长途电话告诉自己的情况,应该不是难事吧?实在不行,去救助站救助也是可以的吧?无法与人沟通,你怎么会找到工作呢?学校是不是只是教授书上的东西?其余的学生素质之类与其无关?
 “性格一直很内向”兼“无法与人正面沟通”的黄某遇到这么一件事就变成了一名“乞丐”,确实有一点悲哀,我该真为他如何以后面对社会激烈竞争而担忧。文凭和能力谁重要,都重要,如果文凭和能力严重不匹配的话,无法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竞争,那文凭就是一张废纸而已。
  大学生“乞丐”就这样练成了,我们确实该反思我们的教育体制了,这位大学生“乞丐”不会第一人,以后我想还会有。
   大学生怎会变成“乞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