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日星期一

物价,离奇的物价!

物价,离奇的物价!
(赵 伟(浙江大学)
    前不久去沪上观“世博”,着实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世博效应”,最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也为游客所抱怨的,当属其“价格效应”了。跟着“世博”搭车涨价显然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儿!下榻的宾馆房价比平日贵了一倍多,且服务也打了大大的折扣。更令人不解的是,宾馆还“引入”了一种奇怪的计算房费的办法:若是上午入住,须另加半天房费!我也算走过国内外不少地方了,但这在我以前闻所未闻,还是早晨离店结账时才听来的。一帮“北京客”在和前台服务生争执,听他们连说“离奇”,一打问才知有这种奇怪的卖法!“北京客”论理说,哪里有这样收房费的?服务生回说,“这是世博会期间……!”北京客争辩说,“北京奥运期间也没这样收费的!”服务生一白眼,“那是北京,这里是上海!”接着补上一句,“这是上面的规定,就是加价现在也没房!”。游客多宾馆房子供不应求趁机涨价也还符合“市场规律”,但宾馆餐厅的饭菜价码,显然也跟着飞涨了!贵得着实有些吓人:一碗面条160块;一小份“蟹黄包”130块,一份炒米饭88块!这些价格超过了有名的高消费城市日本东京。前不久刚去过那里,银座附件餐馆最好的面条不超过1千日元,合70多块人民币。
    即使不考虑世博的“价格效应”,若在沪、杭一些和旅游略微“搭点界”的去处逛逛,也不难感受到人民币购买力的差强人意。杭州西湖风景区及其周边,随便一家茶馆,很平常的玻璃杯装的茶水,搭配上两小碟瓜子或干果什么的,“起步价”往往不低于50块!贵过伦敦泰晤士河畔旅游热点区的价格。前次伦敦,在位于市中心的伦敦经济学院附近一家很不错的咖啡店喝了杯咖啡,外加一块甜点,3英镑打住了!才合40块不到!前不久邀一位国外教授夫妇来访,某日他夫人自己出外溜达,回来后连声抱怨说,她喝了一杯“世界上最贵的茶”,一杯茶要了她140块人民币!我听了并不感到吃惊,猜想那可能是什么貌似“名贵茶”,外搭干果之类的“组合品”。
    时下美国议员们几乎众口一词地在压人民币升值,理由之一是人民币实际购买力大大高于名义汇率。我倒有个建议:不妨邀请美国议员们来中国沪杭一带做一番“自助游”,实地感受一下这里的物价因而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了。当然这里得先设个小小的前提条件:美国议员无疑属于美国的“中产阶级”了,而美国的中产阶级也就相当于时下沪杭一带的富户。因此须按“中产阶级”或中国新富的消费标准去消费。我们知道,在时下中国“新富”们的消费组合中,进口货及“洋品牌”所占比很高。前几年是汽车、家电以及家具,外加化妆品之类,自从发生了“三鹿奶粉”等食品安全事故之后,连奶粉、大米及婴幼儿食品也换成了进口货或洋品牌货品,这些消费品自然比国外要贵许多,自不待说。即便国货,也不便宜。而在时下中产阶级不可或缺的通信、文化消费方面,相信其价格也会令美国中产阶级瞠目的。比如说让他们打打蜂巢电话(cell phone)试试,相信他们很难接受“漫游费”这个概念的。从上海到杭州,要跨过几个“漫游区”的,除了沪杭“省际”漫游费,即便在浙江省内,地区之间也有漫游费。若让他们试着往美国的家里打打长途电话,相信更加会吃惊的。这方面我有太多的亲身经历:每次出国往家里打电话,感觉就是便宜,一打几十分钟。而在国内,尤其是离开本埠,就不敢这样打电话了。上次去英伦,买了两张10镑的移动电话卡,和一个“英特网”号码组合,打了大量的国际长途,到回国去机场的路上,发现还没用完,只好一边等飞机一边和国内亲友聊天。而一些上档次的文艺演出票价,也明显低于国内,在皇家芭蕾剧院看“睡美人”,最好的位子74英镑,甚至还有3-5英镑的“站票”!那可是全球顶级的艺术表演!而时下杭州黄龙体育中心随便一个港台歌星的演出票价,肯定高过这个价格!如果说此类中产阶级“休闲消费”的价格会让美国议员意外的话,那么一些国货在沪杭一带的价格也会令他们难以接受的:同样中国造的衬衫、鞋子,在略微高档的店里,价格大多也比国外还贵,至少不相上下!
    是有凑巧,前不久在杭州黄龙体育中心麦当劳门口露天餐桌旁小憩,听到旁边几位操着美国英语腔的“洋小伙儿”在议论,一位说杭州喝咖啡茶贵,另一位补上一句“很贵很贵!”(very expensiv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