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摄于1981年10月。我上大学时照相很少,有一张便物以稀为贵,让人端详良久,而这一张又格外不同。这(可能)是大学时我和父亲唯一的合影,照的是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接见1981年武大考取李政道物理研究生招生的13个学生的瞬间。
照片里谁是我,不用看相就知道,那个斜着眼睛打野的便是。几天前一位朋友给我发来一条微博,让我关注父亲最近出版的新作,『高校之殇』。当时我就想起了这张照片 — 父亲诲人不倦的教育家风范,和我拒绝改造、我行我素的前半生。
49年后中国知识阶层的喜剧和悲剧,交叉体现在我父亲身上,最后是悲剧成分居多,但多少有些喜剧成分掺和,故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我看了父亲的『高校之殇』,和之前有关高校改革的『十建议书』,意见很尖锐,方法颇“激进“。我不是教育家,天性不喜欢教育人或被教育,加上82年就出国,中国教育上的事能说的很少,说了也免不了肤浅。但我能体会父亲的迫切:不管是从建国的60年算,还是改革开放的30年算,中国还远没有成为科技强国,这一现实不可接受!
有人问, 中国为啥一定要成为科技强国?例如,中国的无线通讯和网络技术可说毫无自主创新,但在普及程度和技术换代上比很多发达国家还强。美国喜欢创新让它去花钱折腾好了,等技术成熟,市场确立了,咱们『百度』、『QQ』一下,岂不更好,省了大量研发经费?
从纯粹商业角度,以上战略可说是个妙计,但代价是另外一个纯粹的丧失,纯粹的追求。所谓纯粹的科学追求,就是毫无杂念地把智慧发挥到极致,不是为了得诺贝尔奖,不是有多少个大学真正达到世界一流,也不是为了造高性能的歼击机去威慑假想的敌人…这些都是功利性的考虑,就像给一个运动员奥运奖金,可能有激励,但不如真正战胜自己极限的喜悦真实。没有纯粹追求的民族,最后会以追星为己任,这是为什么我觉得中国应该努力成为科技强国的主因 – 不要荒废了大好头颅。
我不是教育家,但是被教育家教育。这位教育家常针砭中国的教育体系,常说我是这个体系的非正常产品。我该说什么呢?
其实,中国创新的障碍不是大学,而是社会。我们可以想象把欧美最好的大学搬到中国,它们培养的毕业生一样会在社会上碰壁发疯。社会是个粗暴的动物。它酒足饭饱时,半眯着眼,屈着爪牙,随便让人拍摸,产生可以用教育感化它的错觉。但它饥饿时,连爷爷都不认,更何况孔夫子。所以教育救国,要让这只动物温顺,使之『河蟹』。它不是吃素的,象牙塔里的理论,它茅塞未开时听不懂,所以要潜移默化,不可耳提面命。
教育改革之前社会要变革。社会变革的前提是价值观念的改变。价值观念的改变来源于对更好价值的认知和接受。
三十年来,至少两代中国青年『被美国』,漂洋过海地去『被民主』,那张照片的几个人是这一行列中的『革命先驱』。这么多年后,我发现我还是没有被美国价值观念彻底缴械。为此我试图找了很多『丰满』的原因,然后用奥卡姆剃刀刮干,只剩筋骨:一个中国人原来很难被别的文化同化。这是一个在国外生活了二十八年,各种西方杂学无不涉猎的人说的真心话。中国变革的方案还需要我们自己寻找。
我有个说法,就是在积极乐观中寻找比在痛苦中寻找好,这两种方式多少也染在找到的答案上,这可能是美国和中国文化的一大差异。中国人懂得历史纵深,因为饱经忧患,容易痛心疾首。一般美国人是史盲、世界盲,这固然是他们的弱点,但也少给了他们包袱,做起事来利落,不被历史『沉淀』。所以,我们只要从历史中铭记一点,就是中华文明持续了这么长,它的核心价值观念一定是适合中国特定生态的,想改变也是枉然,空惹社会动物狂暴。那么我能对中国未来教育改革说些什么积极乐观的话呢?我想说:中国的核心价值中包含对知识的尊重,这就是一个好的起点。让我们从这个起点出发,过去的历史都忘掉,让不满成为内心的动力,而不是外部的发泄。
我父亲听力几乎已经完全丧失,但他面对权威的倔强也反映在日常生活上,就是不去安助听器。如果我们劝多了,他便高呼:“你们这是迫害歧视残废人!”所以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不安还是不安。他喜欢体育竞赛,一个人凑在电视机前,也不关心比分,更不关心是塞尔维亚还是埃塞俄比亚,只是让心和场上的人一起,尽情地奔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的这篇『龟虽寿』,小时候我以为是讲老马的,现在知道,它是讲心是如何可以不老。
今天是父亲77岁的生日,我不想大肆祝贺,只是让以下小诗,曲径通幽处地去在禅房中,表述白话说不出的感情和道理吧:
秋兮我欲问山苔,几朵闲花对月开?
玉色方观初日动,笛音频弄晚星垂。
多闻倾覆筹天策,或忘潜伏避暗锥。
又见蛟龙侵好梦,沛公唱罢泪纷飞。
2010年11月24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