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4日星期二

Thatcher said that China is not a superpower, why?

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
——呼唤“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国家文化战略
(快刀洪七   文)

不久前曾有一条《中国制造》的中国制造广告在海外播出,引起舆论的大哗,称赞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少。中国首次在海外打广告宣传,这是头一遭,这反映了决策者勇于吃螃蟹的精神,但是在广告片中出现的挂着国外品牌的中国制造,则让人感觉有些尴尬;而后《国家形象》宣传片,集合了中国的有国际影响力的名人,济济一堂,本来是件好事,但传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人质疑,缘何只关注名人,而不关注普通的人们,并以时代周刊曾用中国工人为封面来说明,只有中国的普通民众,才更能代表今日中国的形象。

为什么国家公关的种种举措,其实施效果却总是打折扣呢?央视曾有一条《大国崛起》的纪录片,谈到各大国的崛起,而今天我们回忆起来,最能记住的还是各国的鲜明文化特征。在我看来,国家公关,无论是中国制造也好,中国创造也好,还是国家的形象输出、品牌输出,其本质都是文化输出,其背后一定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文化战略来支撑,否则,就是各做各的,各自为政,没有把准中国文化输出的脉,虽然也都是对国家形象的公关宣传,却形不成合力。
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战争,国家形象公关战,其背后需要有国家文化战略的体系支撑,有意识,有组织,有技巧地组织国家文化的包装、输出。

从公关的角度来说,广告就象寒风,越吹人们只会把大衣裹得越紧;而公关则象太阳,暖洋洋的日光浴会让人们自动自发地脱掉大衣。而在国家公关层面来说,让人自动自发脱掉大衣,自动自发愿意接受,最理想的载体就是文化。而前述两个国家推广行为背后,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文化战略,没有对国家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的认识,构建不成一个强大的文化体系,传播起来自然是事倍功半,效果大打折扣。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一文中,作者云杉分析总结这些年来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推进文化建设,思考并提出了三个问题:即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三个问题,涉及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这正是说到了点子上。

记得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一句话: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 ,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推进自己权利的,从而削弱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播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售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她没说别的,就靠中国没有学说,判断中国不是超级大国。这个评论很犀利啊,解释一下,就是在文化这个战场上,中国没有自己的力量,没有自己的系统,虽然经济赢了,但文化输了。文化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呢?你看居于中原的华夏文明,千百年来屡被外族入侵,结果呢,再强大的铁盔衣甲经过千年,早己不再,现在人们仍然延沿着华夏的文化大统,这就说明了文化的力量远超过一切船坚利炮。用海明威的话来说,就是你可以消灭他,但你打不败他。人们最终被文化征服。
云杉的文章中睿智地写到,近代以来的西方国家,虽然各种各样的文化表达和文化思潮不断涌现,但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始终占据主导。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对建设自己的主流文化更加重视、更加自觉。美国就始终把反映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文化作为根本内容,以此来打造“美国梦”、强化“美国精神”。可见,培育和壮大主流文化,是古今中外的通行做法。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钱学森,顶五个师,这说明了科技的力量;而事实上,好莱坞、奥斯卡、格莱美能顶不少于五十个师,随着美国文化的传播,我们看到全世界亿万的电影屏幕、电视屏幕、手机屏幕都在播放着迪斯尼、好莱坞的影片,这就是文化战。小时候,我们看到日本的动画片,长大了,我们看着韩剧、美剧,这些都是文化影响力。

在这种影响之下,我们发现,我们自己对国外的研究很多,对本国文化的研究都很少。鲁迅提出文化拿来以后,“五四”到现在九十年,我们拿来了多少?1900年到2000年,英法德意西班牙俄文六种文字,一位教授在北大图书馆查了几个月,最后查出,一百年中国的知识分子前赴后继翻译了十万六千八百册西方书籍。同时,他又反过来去做另一个社会调查:我们中国二十世纪的书包括古代的书被西方翻译了多少?1900年到2000年只有八百多套。这数字是否准确?新闻出版署做了个调查,结果是:100比1,数字是相同的。

自己不爱护自己的文化,别人当然来抢。文革时期把孔墓挖了,现在我们旁边有一个小国,四千八百万人,经常刺激我们的神经,他们喊出了“孔子是我们韩国人!”到后来甚至是“姜太公 钓鱼”的姜太公也变成了他们的了,中秋节、端午节,他们都要。我相信这些文化不是中国的孩子不要,而是我们不够重视,因此,我们不要光顾着过圣诞节、复活节,也要过下咱们的几大节日吧。

事实上,欧美强国一方面把握着文化,妖魔化中国。另一方面开始攻击中国,CNN主持人卡弗蒂不断地咒骂中国,后来中国留学生开始游行———NO CNN!一位华裔的律师向法院提交诉讼,说侮辱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他把那咒骂的录像全部剪辑好,诉讼法院,法院受理最后赔偿,达成了协议,说对中国人每一个人判赔偿一美元。那个主持人回去一算是十三亿美元,吓坏了,第二天就赔礼道歉了认错了。

当我们缺乏国家文化战略的统领的时候,我们看到各部门、机构、学校、媒体、团体、个人的文化空白市场就会被占领,借现在正上映的电影《让子弹飞》的片名,就是让文化飞,哪里的文化呢?今天世界己经是多元的,我们可以在中国看到各种各样的文化,美剧、韩剧、日剧,粉墨登场。

诚如云杉所言,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伴随经济的强盛,而且伴随文化的昌盛。我们不仅要致力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而且要致力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现在,有人提出“文化边界”、“文化版图”、“文化主权”等问题,实际上是把文化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来研究,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当前,中国作为一个在国际舞台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发展中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同世界互动中的作用更直接、更现实。特别要看到,中国还面临着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应当认清形势,保持清醒,居安思危,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加快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拓展我们的战略利益。
国家文化,国家公关,国家形象——要有国家意识,一定要有国家文化战略!

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GDP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终极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有的国家甚至提出,要把文化作为发展战略的轴心,经济、社会、技术和教育战略都应当维系于这个轴心而展开。
日本学者依田憙家就明确提出,反对首先搞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可以滞后这一观点。相反,文化的普及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他以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和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发展为例进行了说明。他说,日本二战失败后丧失了大部分的产业,陷入了极其悲惨的境地。这个时期最先提出的课题是“文化国家的建设”,这大量反映在当时的报纸和杂志上。当时的日本国民从过去军国主义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在“建设文化大国”中找到了新的方向,而并非以“经济大国”为目标,结果是日本成为了世界性的经济大国。
拥有广阔领土和庞大人口的中国,往往被周边国家所戒惧,但是,只要中国采取了文化大国的姿态,周边国家的戒惧心理就能够得到缓解。文化文化,以文化之,周边国家,世界国家都欢迎中国成为文化大国。

我国知名学者王岳川曾在美国作讲演,放了张临的《兰亭序》的PPT,来听的人超过了原来人数的三倍。他逐渐感到,讲演还不如带去的文房四宝有吸引力。中国的艺术,中国的文化,正在让西方产生兴趣。

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其实做中国制造的形象广告,拿阿迪达斯,中国制造来宣传,还不如拿中国的文化来宣传。拿奥运会来展示国威,拿大数量的金牌还展现实力,不如文化更让人心悦诚服。公关是太阳,广告是寒风。寒风吹得越猛,人家的衣服裹得越紧。孔子著名的一次谈自己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如沐春风,这就是文化力量。

国家形象公关战背后,我们需要强大的国家文化战略,解决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三个问题,功莫大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